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行业资讯

算力西移:重构数字经济版图的战略支点

发布时间: 2025-04-23 17:10:57 来源:南数网络
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中揭示的生产力迭代规律正在数字时代加速应验。 从蒸汽时代的铁路网、电气时代的电网,到数字经济时代的算力网,基础设施的变革始终是文明演进的底层动力。在 “东数西算” 工程的牵引下,数据中心正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加速迁移,这场算力版图的重构不仅是技术革新,更是一场关乎区域经济平衡、能源革命与全球竞争力的深度变革。

一、供需失衡催生算力革命

数字经济的爆发式增长,使算力成为继土地、能源之后的核心生产要素。 然而,我国算力资源分布呈现 “东密西疏” 的显著特征:截至 2020 年底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 53.4% 的 IDC 资源,而西部八省仅占 28%。这种失衡直接导致东部地区能耗指标紧张、电力成本高企,而西部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足 15%,算力资源闲置。
“东数西算” 工程的启动,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。 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 2021 年发布的《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》,将贵州、内蒙古、甘肃、宁夏等 8 个西部枢纽节点纳入国家算力网络,推动非实时性业务向西部转移。截至 2025 年,西部枢纽节点数据中心规模占比已达 45%,服务器上架率超 95%,形成 “东部需求牵引、西部资源支撑” 的双向联动格局。

二、算力西移的三大核心突破

1. 绿色算力重构能源生态
西部枢纽节点凭借 “绿电 + 冷资源” 的双重优势,成为全球低碳算力标杆。贵州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年均气温 15.3℃,结合间接蒸发冷却技术,PUE 值降至 1.12,较东部平均水平节能 30%。华为云贵安智算中心全面投产后,每年节省电力 10.1 亿度,减少碳排放 81 万吨,相当于种植 3567 万棵树。国家数据局明确要求,2025 年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需达 80%,西部 “风光储一体化” 项目将成为主要供能模式。
2. 智算需求重塑产业标准
AI 大模型训练推动算力需求从通用计算向智能计算跃迁。2025 年,智能算力占比突破 60%,单机柜功率密度从 5kW 提升至 30kW 以上,传统风冷技术已无法满足散热需求。液冷技术成为破局关键:冷板式液冷将 PUE 降至 1.2 以下,浸没式液冷支持单机柜 120kW 高密度部署,华为、秦淮数据等企业通过风液混合模式,实现年 PUE 低至 1.128。
3. 网络协同激活全局能效
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加速成型,东西部算力调度时延从 50ms 级降至 10ms 级。中国电信在贵州、内蒙古建立的 “云间高速”,实现跨区域算力资源秒级调度;昆明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的建成,使跨境数据传输时延缩短至 10ms 以内,每节省 1ms 时延可创造数千万元经济价值。

三、区域协同的 “贵州样本”

贵阳贵安新区的实践,为算力西移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。 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,这里已建成 17 个大型数据中心,服务器规模突破 400 万台,形成 “存储 - 算力 - 应用” 全产业链生态。华为云贵安智算中心通过昇腾 NPU 芯片与 DeepSeek 大模型深度适配,实现 384 卡无收敛组网,训练效率提升 30%。与此同时,规划 12 平方公里的贵州大数据科创城,吸引 10 万软件人才集聚,推动数据要素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
“东数西算” 不仅是地理空间的重构,更是产业生态的升级。 秦淮数据环首都基地采用 “液冷 + 磁悬浮相变” 技术,每 100MW 算力可节约用电 3950 万度,节水 88 万吨;光环新网在天津宝坻、上海嘉定布局绿色数据中心,绿电占比超 60%,推动 “算力券” 政策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。

四、全球视野下的算力竞争

算力西移正在改写全球数字经济规则。 中国主导制定的《云计算基础设施能效评估指南》纳入国际标准框架,华为、腾讯等企业的液冷技术方案成为全球标杆。在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,中老铁路跨境数据中心、中俄算力平台等项目,推动中国算力服务向东南亚、中亚辐射,预计 2025 年对外算力出口额突破 500 亿美元。
这场算力革命的深远影响,堪比工业革命时期的电力普及。 数据显示,算力指数每提升 1%,数字经济和 GDP 将分别增长 3.3% 和 1.8%。当贵州的绿电支撑起长三角的 AI 训练,当昆明的算力枢纽连接起南亚东南亚,中国正以 “东数西算” 为支点,撬动全球数字文明的新未来。


(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阅读,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、不代表任何立场以及观点。)
算力西移:重构数字经济版图的战略支点 第1张